如何避免中美走向全面对抗?
2019-12-27 10:18:12
  • 0
  • 0
  • 0

来源: IPP评论  原创: 国际视野中国情怀

▲ 特朗普政府认定中国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后,采取了一种零和的对抗性政策。(图源:网络)

作者:

阿里·温尼(Ali Wyne)

美国兰德公司政策分析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调查员,其研究领域为管理学和政治学。

詹姆斯·多宾斯(James Dobbins)

美国兰德公司高级研究员,其研究领域为国际事务、国际组织、全球安全等。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批判性阅读。

2019年8月23日,中国宣布对美国75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呼吁美国企业关闭在华业务,还表示:“我们(美国)不需要中国,没有它,我们甚至会过得比以前更好。”

美国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迫切需要对其对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其威权主义的特质开始逐渐显露,这与西方的预期迥然不同。此外,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化活动及其“掠夺性”的贸易行为,让特朗普的反对者不得不重新审视他的对华政策。

特朗普政府认定中国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后,采取了一种零和的对抗性政策。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一问题:

第一,反华联盟的实力正在不断下降。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立即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随后又疏远了其欧洲盟友,甚至还对加拿大、墨西哥、日本以及韩国采取了惩罚性关税措施。特朗普的所作所为,主要是基于一个原因:这些盟友未能良好地服务于美国的利益。

现在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中国有能力承受来自美国的制裁压力。目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其经济体量有可能在未来30年内赶超美国。如果美国希望中国进行结构性的经济改革,就必须团结尽可能多的盟友,以便对中国进行多边打压。

第二,在中美科技战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试图以“中美经济脱钩”来遏制中国。为了应对这一潜在挑战,中国政府已采取多种反制措施,例如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寻找美国以外的出口市场及高科技零部件供应商等。

一些分析人士称,当中国获得足够的自力更生能力后,也有可能会采取类似于美国的“脱钩政策”。随着中美相互关系的加深,美国对华施加影响的触角增多且影响广泛,但是在这种条件的影响下,国家的对外行为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制约,这实际上对中国更有利。

第三,特朗普政府将贸易制裁作为主要外交工具的举措,已极大地促使其盟友和竞争对手寻找规避使用美元的贸易结算通道。欧盟、中国和俄罗斯正在合作开发一种新型的支付渠道,即“特殊目的工具”(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旨在绕过美国的制裁,确保三者之间的正常贸易。许多金融界领袖呼吁降低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例如,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在2019年的美国全球央行行长年度会议上提出,“全球央行应联合起来,创建一种替代性的数字储备货币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降低潜在风险”。

第四,美国政府迄今为止仍未制定出一套具有连贯性的外交政策。据此可以判断,美国对中国的指责看似是对盟友的关切,实际上则是对自身竞争力不足的焦虑。由此充分地印证了这一说辞:“中国乐观自信,蒸蒸日上;美国焦虑不安,日趋衰落。”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难以改变这种舆论导向。在贸易领域,由于美国已退出TPP,因此无法对其现有的双边贸易协议进行任何重大调整。中国积极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即将达成,这是一项囊括了美国所有亚洲盟友的自由贸易协议,约占世界总产值的30%。在科技领域,虽然美国有理由重视华为带来的安全风险,但是其5G技术与中国相比是缺乏竞争力的。美国国防创新委员会(Defense Innovation Board)在2019年4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生产的电子设备不仅廉价,而且比西方的同类产品更先进”。

第五,虽然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反制措施,但是仍未阐明其最终政策目标。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裴敏欣教授指出,“从地缘政治上看,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和科技战标志着一场开放式冲突的开始,无论结果如何,中美都将走向长期冲突”。

本文认为,未来美国并不会在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上下功夫,而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遏制中国上。从可行性的角度而言,前者显然比后者更切实际,而后者必然会导致中美关系的冲突和动荡,破坏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