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不成,反倒逼出一个中国智造,可还行?
2021-01-21 19:35:18
  • 0
  • 0
  • 2

来源:后沙

如果从1894年超越英国算起,美国GDP全球第一已经保持了126年之久。在这期间,曾经两次面临第二名的挑战。第一次是遇到了上世纪冷战中的苏联,其GDP的巅峰值曾达到过美国的60%;第二次则是1995年前后的日本, 该年GDP将近占到了美国的70%。

如今,这两位曾经的“世界老二”,一个早已解体,另一个则多年停滞。美国经济全球老大的地位一时全球无两,直到遇见了21世纪的中国。2020年,美国的GDP约为20.64万亿美元,中国的GDP约为15.82万亿美元,中国GDP占到了美国的76.6%。中国正在挑战美国经济霸主地位,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1
一切都要从大国博弈讲起

照目前的态势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越美国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被普遍认为会发生在2035年前后。再加上新冠疫情中两国的反差表现,这一时间有望提前来到。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曾预测,中国到2028年或将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上超越美国。

其实,美国政治圈和战略圈早就看得非常清楚,他们正在想方设法用一切手段守住老大的地位。GDP数字的背后不仅是大国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国家间对未来生存空间、资源分配、世界领导权的争夺,需要顶层设计,从长计议。这是一场由战略和意志所支配的大国博弈。

由此判断,中美间竞争乃至局部对抗的趋势已经日趋明朗。但需要指出,与当年的美苏争霸不同,中美两国经济依存度极高,全面脱钩对双方并不现实。因此,过去几年中的贸易战、科技战、甚至衍生出来的舆论战都是当前两国关系的现实表现。

目前,美国正处于拜登就职,特朗普卸任的特殊时期。特朗普政府这几年的对华措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退群”、“撤军”,本质上体现出美国全球影响力在国力收缩下的“退潮”,美式“世界帝国”的投入与收益已逐渐失衡。特朗普的举动是美国国内主流思潮的一种极端化的表现。面对这一趋势,拜登上任也只可能调整,但难以逆转。

如此态势下,美国逐渐趋于保守,对中国而言反倒是机遇:一方面要保持改革开放的姿态,积极拓展国际空间,填补美国收缩后的影响力真空;另一方面就是要苦练内功,自立自强,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硬实力,以求在未来的格局中占据有利身位。

2
“高处不胜寒”让中国品牌时刻保持清醒

中国在各个行业的科技实力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但越往高处走,空气越“稀薄”。美国及西方对中国科技实力的提升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会穷尽一切可能围追堵截,施加压力,制造困难,企图延缓甚至拖垮中国的科技进步。

例如,近年来在全球势头迅猛的华为遭受美国的各种打压:从“孟晚舟事件“开始,到施压各国放弃与华为的5G合作,再到去年断供芯片等一系列操作,的确给华为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其中,断供芯片更是一招狠棋,由于我国光刻机技术受制于人,被卡住了脖子。

中国在追赶之路上,类似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领域还有不少。美国以及西方正是针对中国这些核心技术的短板重拳打压。再举个例子,堪称“新能源汽车CPU”的车规级IGBT也曾长期被国际巨头英飞凌、三菱等垄断,“卡脖子”态势一度严峻,这极大限制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发展。

进入2021年,受到疫情的持续影响,欧美芯片制造商的产能短时间难以恢复,这直接导致了全球整车的减产。1月份以来,丰田、戴姆勒、斯巴鲁、福特、菲亚特克莱斯勒、大众、本田等多家车企相继公布了减产或部分停产的计划,可见汽车芯片短缺的影响之大。更有消息称,欧美芯片制造商或将彻底断供中国市场,给本就形势严峻的中国汽车芯片又蒙上了一层阴影。无论如何,当前的中国汽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自主芯片站出来!

比亚迪算是国内最早开始深耕新能源汽车的企业。预判到芯片可能将成为技术发展的障碍,他们从2002年就专门组建了芯片半导体研发团队,并于2008年收购宁波中纬半导体。到了2009年,比亚迪车规级IGBT获得了国家的科技成果鉴定,打破国际品牌的技术垄断。

目前,比亚迪是中国唯一拥有车规级IGBT完整产业链的车企,拥有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一体化经营体系。数据显示,2019年国产车规级IGBT市占率提升明显,比亚迪供应了19.4万套,市占率达18%。相比之下,进口车规级IGBT市占率有所下降。据悉比亚迪还在不断扩产,有望帮助中国新能源汽车逐渐缓解IGBT“卡脖子”的局面,从而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可见,面对国际压力与挑战,中国企业要想可持续向上,必须摆脱核心技术的依赖,沉下心来走自立自强的发展路径。这一点要保持清醒,绝对不能存有任何幻想。

中国人,在尖端领域自力更生,是为了有朝一日摆脱掣肘,自成一体。显然,这是一个HARD模式的选项,充满未知和挑战。但就如同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一般,面对困境,龙的传人从来都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自立自强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做事的态度。如此感召之下,中国智造必然从曲折之路中走出自己的坦途万里。

3
体系化的自强自立才是“中国智造”的坦途

解决技术上“卡脖子”的问题仅仅是第一步。中国国力的长期发展更要依靠经得起检验的原创体系,这就需要全方位的技术独立开发,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受制于人。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需要面对这一课题。

华为的芯片设计都是自主的,但国内光刻机技术短板导致在芯片生产端被“卡脖子”。面对这样的难题,华为并非孤军奋战。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中科大、电子科大等国内半导体科研的顶尖高校及中科院这样的顶尖机构已经开始介入协作努力,重点突破光刻机技术。产、学、研多方合作,相信中国的半导体行业的“困局”将有望得到缓解。

作为世界最长的钢结构跨海大桥,55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在设计建造时遇到了诸多技术空白点,无章可循,完全靠自创。例如,由于伶仃洋环境的特殊性,世界上已有的刚性管节、柔性管节两种技术,均不适用于港珠澳大桥的隧道工程。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攻关,终于提出半刚性管节结构体系,这在世界沉管隧道领域还是首次提出并应用。

如果说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式“基建狂魔”的典型代表,那么比亚迪推出e平台更是中国企业以“技术狂魔”打造技术体系化的典型案例。

在业界,绝大部分主机厂通常会对重要零部件进行分包定制化采购。而受益于全产业链布局,e平台整合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是一套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制造解决方案,并实现了全部核心技术的自研自产,这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凤毛麟角。由此,比亚迪很好地解决了标准化和集成化两大难题,从而确保在制造工艺和品控上进行有效提升,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由大变强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

以上的案例绝非局部的突破或者创新,而是系统性实现技术路线自主化的有益尝试。同时,这也是“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关键。

无可否认,国际格局不同以往,曾经一超多强小弟跟随的节奏正在被大国博弈所取代。中国作为博弈的一方需要胆大心细,头脑清醒,战略上不犯错是极为重要的。作为构成综合国力的一个个有机生命体,中国企业需要打造更加体系化的核心技术,如拼图一般整合出大国博弈中所需的硬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无数经验告诉我们,仅靠合作不会使自己变得强大,而是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可以实现合作。中国企业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挣脱国际压制,为中国智造打开全新局面,助力国家在博弈中占据主动。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