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成电路产线“去美化”的可能性与真实性
2020-09-16 12:55:35
  • 0
  • 0
  • 0

来源:集微网

集微网消息(文/Oliver),自去年美国实施针对华为的持续打压以来,美国相应的制裁手段也在持续升级,从最初的列入“实体清单”,到“禁止使用美国设备为华为代工芯片”,再到“封堵所有包含美国技术、软件、材料的产品向华为供货”。在此情形下,不少人认为“去美化”才能保证国内企业安全发展,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半导体企业“去美化”的猜想。

近日,日经亚洲评论报道指出,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近期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加紧测试自主研发生产线中的非美设备。长江存储已否认设定这一目标,表示该公司目前80%以上的制造设备均来自美国和日本。尽管国内一些供应商在蚀刻、清洗、镀膜等领域也有所突破,但本土生产的制造设备远远不够,无法替代所有进口产品。

而据《日经亚洲评论》爆料,中芯国际制定详细的“去美”计划,包括在今年内铺设无美国设备的40nm芯片生产线,并在3年内完成28nm节点的去美化。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集微网,40nm和28nm都是12英寸产线,要建立一条12英寸的非美系产线,暂时可能性几乎为零。

为了探寻中芯国际“去美计划”的真实性,集微网向中芯国际求证获悉,该公司目前并未制定相关计划和目标。同时,公司表示自2000年成立以来,作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上的重要成员,与多个美国及国际知名的半导体设备供货商建立了多年友好、互助的合作伙伴关系。

据市调机构统计,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前三大半导体设备市场之一,过去四年间中国大陆半导体厂商采购设备金额已倍增,囊括全球市场需求的四分之一。魏少军博士曾说,半导体产业链已实现最彻底的全球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缺乏全球化的支持,单纯依靠国产化还能否实现是个应该思考的问题。

尽管国内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领域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但目前规模仍然都还较小。所以,一昧倡导“去美化”和“国产替代”显然并不能解决当前中国半导体产业遇到的问题。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汇联也曾指出,国产化替代是一个阶段性机遇,但不是目标,对中国半导体产业而言,做好自己是构建技术生态和产业生态,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

业内人士表示,集成电路作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没有一个国家能关起门来单独发展。其实纵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从来都是开放的,一直鼓励和欢迎国外企业参与到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中来。“去美化”不是中国的选项,而是美国人自己以邻为壑的结果。美国越挥舞制裁封锁的大棒,中国去美化的趋势就越明显,这不是中国造成的,是美国人自己造成的。

中芯国际在回答集微网对此答复时也补充道,该公司长期以来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愿意继续与全球产业链合作伙伴携手创新,共同推动产业不断进步,实现互利共赢。

然而随着特朗普政府将打击范围从华为扩大到微信和TikTok后,中国其他严重依赖美国设备的科技企业,尤其是芯片制造商,都迫切感受到了被美国断供的威胁。中芯国际近期也被美国国防部威胁考虑列入“黑名单”。

但无论是针对华为的断供限令,还是近期考虑将中芯国际列入实体清单,对于美国厂商来说都未必是好事。此前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曾表示,这一系列制裁措施,除了重创美国厂商商机、有损美商名誉外,也让欧日韩、中国台湾地区等非美半导体厂商,优先成为中国大陆厂商替补名单。

其实在此前中芯国际第二季度电话财报会议上,关于某特定客户的问题就曾表示,公司绝对不会违反国际规章制度,未来会有很多其他的客户进入公司有限的先进工艺生产,所以影响是可以控制的。另外,先进制程开发需要有一个伙伴客户,这对制程的定义、量产的学习曲线以及将来的需求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如果未来这方面出现一些变动,公司也会寻找其他替代方案。

行业专家莫大康在分析国产化时曾表示,中国半导体业发展有它的特殊性,现阶段受西方打压是个“常态”,但是这种态势一定是起起伏伏,时紧时松,要认识全球化,共同协作共同进步是总的趋势,提倡国产化仅是中国半导体业求生存的表现之一,因为从人力,财力及物力方面实现国产化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全球化”一词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美国一直是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集成电路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样得益于全球化,如今美国却逆潮流而动。业界人士表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全球化的潮流一定会如大江东去,中间虽有怪石嶙峋、曲折徘徊,但终究不可阻挡。

(校对/kaka)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